经典文章短文

“心态 心智 心性”

短文词典 duanwen.cidiancn.com

阅读: 321

“心态 心智 心性”

人们常说“心态”好与不好,对不良心态都能林林总总地说出多种表现,但都很难罗列齐全。大不见小不见的心态“毛糙”恐怕常人都难以规避,时不时的会显露出一些,只要不伤大雅、没有大碍也不会遭到特别的“嗤之以鼻”。然而,当人们不以为然的“顺其自然”之后,便会发生“质”的改变,轻者伤“身”,重者贻害国家、危害社会、背叛人类。这并非危言耸听,之所以出现那些腐败人物、贪腐现象无不如此。因此可以说,心态不好是“病”,突出表现为“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、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富、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官大、看不得别人的老婆比自己的老婆漂亮••••••”。一旦看到了便耿耿于怀,千方百计的比拼。于是“投机钻营结党营私的、权力滥用贪污受贿的、包二奶养小三腐化堕落的”等等成为风气甚至“潮流”。由此派生了一些“仇官、仇富、甚至仇社会”的现象等等也不一而足。其实这是“道德、操守”问题长期潜移默化的必然。其“病理”主旨是“心态、心智、心性”的连锁逻辑关系的不良反应。“心态、心智、心性”的逻辑关系大致是:“心性是根本、是思想基础,对心态起着主导支配作用;心智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心性进行社会化适应的有效改造、改进、发育和提高,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和能力,是自身智慧的闪耀;心态是心性的具体行为体现,具有自然性和必然性”。

在“心性、心智、心态”的逻辑关系中,“心智”是关键环节。我国的传统意识是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而在西方社会中有认为“人之初是性本恶”的。但无论“性本善”还是“性本恶”,都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以及所接受的教化而发生转化,转化是必然的。促使转化的基本条件是“教化”的作用促进了人们“认识能力”、“认识取向”的再定位,从而锻造了“心性”改变后的必然基础。这里必须充分明确的是,人们“正能量”的充沛,大体是与人类进步相适应的正统“教化”相得益彰,而“负能量”是在疏于正统教化的前提下自然衍生并迅速蔓延开来的副产品,其社会危害十分强大,要引起普遍的重视。可见心智锻炼具有特别重要性。

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,人们已经客观认识了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必然性。这种客观必然就是锻炼心智,让人类自己更加聪明、更加智慧、更具正义、更具正能量,同时打击邪恶、摒弃腐朽、消除负能量。这个过程,就是教化的过程。其手段可谓五花八门,但大体可归类四大范畴:一是普遍教育。主要方式是学校教育。从人类的懵懂开始,普遍进行基础文化、自然概括、社会基本形态主导等方面的教育与升华,属于“树人”阶段的基本涵盖;二是主观教育。以人走向成熟的不同阶段为取向,进行社会意识和发展理念的教育,包括文化、政治、社会、经济、哲学、宗教等。由于社会意识不同、国家意志不同、宗教信仰不同等等,其教育目的取向依然不同,自然形成人们思想意识和对社会认识的不同与信仰不同,便形成不同社会意识的碰撞。不可低估的是这种碰撞是人类进步的“助推器”,进而走向大同与和谐;三是类化教育。尽管人们受到的教化不同,其思想基础不同、信仰不同、社会意识不同,但共同要求是保持发展与进步的取向,这就要对人们进行普遍的“道德”与“法制”教育。使人们自觉遵从公共道德、社会美德和法律。使人类的发展、进步更加有序而不受干扰与破坏;四是“特殊教育”。其实是犯罪管制教育。这是制止邪恶的必要手段。一般具有对被管制者的规避、遏制强制性教育和对常人的警示性教育双重意义,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特殊国家管理方式。

从“心性、心智、心态”的逻辑关系认识现实社会的种种“不良心态”反应,说明我们现实的教育手段缺乏、针对性不够、作用不强,“心智”能力客观残缺,自觉管护与控制的程度不够。要提醒的是,人们还是更自觉一些才好,所有无益的社会存在,人们都是痛恨的,遭受打击是必然结果。

标签 : 经典文章短文 作者:转 04-25

分享短文给亲友.

下一篇:白纸与镜子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
上一篇:任性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